俗世中人,好文字。

生活在别处

*一篇浅薄的小文章,希望没有冒犯了谁

我曾听闻这样一对夫妻,在经济大萧条之前相知相恋,一同熬过了苦难的、黑色的五年,又一同在二战的壕沟里将孩子养大。然而,当一切的一切、苦痛还是厄运都结束以后,这对夫妻分手了。
我又想起周国平。在妻子诞下一个生而患绝症的女儿后,他与妻子在两年间眼睁睁看着女儿走向死亡。经过两年的慢性凌迟,摇篮终于变做坟冢,这对爱侣也便分道扬镳。
夫妻本是同林鸟,大难当头就算不曾各自飞,暴风雨后也失去了拥抱彼此的力气。周国平的妻子曾流着泪问她的丈夫:“我已经安慰不了你了,是吗?”
一般而言,两人相伴,倘若一人痛哭流涕,另一人便更容易冷静——这是对一般程度的心碎。然而倘若经历了倾覆,整个世界都支离破碎,破碎的我,还有余力感受破碎的你吗?人们在找到结伴而行的伴侣之前,总是茕茕孑立、踽踽独行的。你的千行泪,止不了我的千行泪。
也许只有足够坚硬的情感,才能在苦难的磨砺后保有原来的光彩,而其他同样美丽却不够顽强的,就只能留下一地碎渣——这,与人们“风雨过后见彩虹”的理想未免差得太远了。人们以为,夫妻结发,经历的越多,感情就越不容易被撼动,对于幸运的人也许是这样。幸运的人,要么是拥有坚强到可以忘却过往一切苦痛的心脏,要么便干脆成为了赢得过去那场危机的英雄。危机结束,英雄除了伤疤还有狂喜,靠着狂喜,他眼里就留有希望的光。难道那对熬过大萧条与战争的夫妻没有在苦难中胜利吗?某种程度上确实是的,但更多的、对他们而言,他们仅仅是度过了这场危机,仅仅是两个活下来的普通人,或者说,不幸的人而已。危机总会过去的,对所有赢了还是没赢的人来说,危机都是会过去的。
狂风暴雨过后,留下一地狼藉,情感也只是残骸。这样的情感,在破碎时是怎样的姿态呢?也许有争吵,也许有眼泪,也许有相对无言——就像别的、所有的走向末路的情感。唯一的区别只在死因。争执着、争执着,我知这并非你的过错,你也知这无有我的责任,只是心头本能燃烧五十年的火焰,被苦难提前抽走了所有燃料罢了。你安慰不了我了,因为苦痛渗入了生活渗入了一切,当我望向你的脸庞——那是一张痛苦的脸。
没办法了。我试探着说。
因为这样下去毫无办法,不如去寻找更新的生活吧!这句话里所含的希望是多么虚妄啊!我是被逼无奈不愿枯坐,才离开原地、离开破碎的、静止的世界的啊!生活……生活大概在别处吧……
生活在别处,这句话是魔咒吧。在别处,我想要追寻什么呢?与我一同经历过苦难的人、世界上最理解我的人已经被我抛掷脑后了,所以干脆地,请别去理解我,请直接将我染成别的什么都好的颜色吧!如果痛苦无法消化,是否就只剩下忘却一条道路了呢?苦难对于英雄来说或许是英勇的标签,对一般的不幸者,它只是丑陋的遗迹,是让人避之不及的遗迹。古代的诗人写愁苦,许多都不曾写出苦真正的形貌,甚至没有交代它的始终,也许那苦难的遗迹已经被“遗忘”,却又潜藏在血脉里,让人只有苦的感觉,而不知苦为何物了。
我开始写这篇文章,想到要不要去寻找些例子,找些真正的人间惨剧,用它们把“苦难”这个字眼包起来。成篇“苦难”、“痛苦”的字眼,好像浅薄又无病呻吟。
但是何必如此呢?让人见之而欲落泪,不也是写在表面的苦吗?
苦难本就不是写出来的。苦难的背负者们,本就是寡言的。
我曾以为只有鲜血淋漓才是真的刺目,后来才发现沉默的“毫发无伤”也是触目惊心。
我年轻时也曾感叹自己不曾经历过苦难,后来的后来,我却沉默了。
真的苦,都是说不出的苦。

评论
热度(1)

© 聿梣 | Powered by LOFTER